Lanvin在其他地区市场的情形则有些不同。他认为,在法国、英国和美国,Lanvin已经站在了在时尚行业的中心,问题在于品牌店铺位置不够好。举例来说,法国店铺的位置非常合适,不需要改变,但是伦敦、米兰、纽约的店铺位置都需要改变。洛杉矶店铺的位置没有问题,但是这家店需要重新翻新。所以在这样的思路下,未来两年,Lanvin的店铺数量会趋于稳定,品牌希望在已有市场中让店铺在更好的地段与消费者见面。
据悉,目前的品牌概念只是Lanvin形象输出的一部分,更全面的、可视化的品牌概念将会在明年推出。Lanvin也计划尝试一些新的艺术家合作系列,制造声量以吸引消费者注意,但是同时Lanvin希望确保品牌有创造力,坚持做想要做的事。Jean-Philippe Hecquet坦言,“我们没有非常系统性的、有战略性的市场战略,但是我们希望品牌是自然与真实的。”
Bruno Sialelli对此说法表示赞同,他认为这对企业来说是更聪明的选择,灵活性让品牌能够去尝试不同的事物,探索自己独特的路径,可以在面对不同的情况时灵活调整。“沟通以及商业角度的运作是为了品牌有更好的认知度,但同时我们没有一个非常严格死板的计划。现在对于品牌来讲是一个转变的时刻,因此我们在这种时候更需要变得敏于观察,更聪明地行动。”
“在复苏品牌的过程中,我们其实是二次创业,”Jean-Philippe Hecquet表示。与成熟稳定的机制不同,创业往往意味着更多的冒险心态和灵活方式。
实际上,对于许多欧洲品牌特别是高级时装屋而言,品牌故事并不稀缺。就产品来说,高级时装屋品牌有无数种可以开发的可能性,因为时装屋品牌有太多可以挖掘的东西。真正阻碍其复兴的恰恰是缺乏走出舒适区的创业心态。
早在三月的新Lanvin首秀后,时尚头条网在一篇《Lanvin不需要救世主》的评论文章中指出,人们往往以为Alessandro Michele一手打造了Gucci的“回春传奇”,却忽略了品牌对于所有环节的整体布局。同理,Lanvin品牌的复兴不只是关乎于Bruno Sialelli的创意是否具有颠覆性,更重要的是将老牌进化为一个通过输送新观点和新方法论,有条不紊地运行的商业系统。
可以说,复兴不意味着抛弃品牌遗产,但却一定意味着抛弃旧的品牌逻辑,建立符合当下市场、高效运行且具有高灵活度的品牌战略。Bruno Sialelli称,“当我来到中国的时候,我意识到人们日常生活方式、实践是那么的不同,当你想要去接触新一代和市场以及不同群体时,去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,去理解社会如何运转,能够激发许多想象力,这是进入一个市场必须的步骤。”
摆在Lanvin面前的,不是已经被证实过的、可被复制的成功路径,而是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复兴之路。老牌时装屋复兴的可能性、年轻创意总监的潜力、中国资本的介入,这三点虽然让Lanvin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但也让Lanvin最有可能打破当前奢侈品行业固化的格局,成为下一个具有足够分量的奢侈品牌。